作者:吕世明
来源:电影情报处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统一大市场”发布,新闻联播罕见用2分19分的无人无画面来播报,此次意见发布也被诸多专家和经济学者看成继“改开”和“共同富裕”后最为重要经济改革政策。
当然电影产业作为中国经济中体量占比较小的一份子,其对于整体经济影响较小,但一些政策方针对中国电影和电影产业的影响往往是巨大且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既会对行业发展产生作用,又会体现在作品并影响到创作和项目的孵化。
进入到一个相对发展的瓶颈期后,中国电影如果没有一个翘板和助力的加持,很难还有大的发展,而且近些年我们也的确想尽各种办法来刺激行业的进步,但收效甚微,那么本次“统一大市场”的改革,对于中国电影会有什么影响呢?
实现更具可能性的整合,
加速院线合并和改革
2018年底,新电影局下发的《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曾明确提出,鼓励影院投资建设,深化院线改革,突出资产联结型院线,鼓励新建和并购重组。
但疫情的影响让院线在新建和并购重组方面举步维艰,按常理来看,像美国仅用10条院线便能掌控和中国数量相近的银幕放映,中国四五十条院线明显是一种资源的重叠和浪费。
根据“统一大市场”的初衷和设想,打破区域的地方性保护和实现更好的资源整合是长期的趋势,那么在改革的初期,所能遭到的阻力和问题肯定是巨大且繁多的,这也是近几年院线整合所面临压力。
沿海和经济发达一二线城市其面临的状况还算好,但三四线地区,院线拓展和新影管公司布局,往往面临着地区保护作祟。一些院线艰难的在某些地区进行深入布局,即便院线和影管公司出于整合区域做大做强的初衷,也会因为一些政策的难落实而举步维艰。
统一大市场的目的就是要打破这种垄断,地方的小院线和小影管公司对于行业整体发展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更多是成为稀释水分和增大分母的作用,如果想形成大院线整合,让上游公司能够更好的落地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疫情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它会成为改革的阻碍借口,也会成为改革的催化剂和加速砝码,从近两年疫情的波动来看,上游公司和前三梯队整体的抗击打能力较强,能否借助“统一大市场”的机会有效且快速的整合到一部分优质资源,是他们会否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占据领先身位的最好时机。
其实近几年在一二线发展趋于饱和的形式下,阻碍大院线深耕三四五的瓶颈在一步步的减小,如果真能在统一大市场带动下,让大院线能够完成更好且无阻碍的布局,对于深度挖掘和向下扩张将有更多的可能性。
减少无效的竞争,
项目的集中度提高
内地电影市场发展态势的最好的几年间,头部和上游的公司数量极少,虽然从很多影迷和一部分从业者眼里所见竞争异常激烈且呈现白热化,但对于整体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是最有利的。
但在五大(暨2015年前后的万达、华谊、光线、乐视和博纳)被更多的新生力量冲击后,行业的竞争体现出更惨烈的局面,但行业的发展、包括单块银幕的产出和单座影城的票房收益都呈现出大大减少的迹象。
当然在单片票房会体现出屡创新高的“假象”,这毫无疑是有银幕数量激增所形成的加持,也有观众对于头部影片形成的依赖和刚需。但仅仅依靠几部头部影片、几个上游公司的支撑,对于中国电影未来的长久的发展并不算很健康。
在很多学者和专家对于“统一大市场”的解读时,都会提到一个侧重点,那就是该政策除了对地方保护主义将尽可能的削弱之外,还有一点便是减少无效的竞争以及行业乱局。
其实从2015年之后,在所有重点档期呈现的头部(准头部)影片扎堆的现象可能就是一种无效的竞争,可能除了春节和暑期之外,绝大多数观众是很难在同一档期观看和消费两部影片,但在相关管理部门眼中,生产影片数量的增加、总体票房数字的提升和银幕数量的突破相互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和瓶颈,相反行业“不景气”往往会把责任和问题归结到终端影城和宣发部门。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2019年我国电影产量从893部增加到1037部,2020年之后,每年电影产量也并未出现大幅度的下滑,即便有疫情干扰,现在内地年生产影片数量也在千部左右,只不过能够上院线(包括电影频道和网络平台)也不过六成。
这其中并不是不能上院线的影片是拿不到许可证的“禁片”,相反现在每年真正意义因为审查而被直接枪毙和搁浅的影片数量没有那么夸张,只不过由于竞争激烈和其他一些主客观原因,真正意义有机会得到曝光机会影片只占少数。
如果中国电影行业也秉承“统一大市场”的策略和思维模式,那么减少类似这种无效的竞争,将更多精力投放到头部影片和腰部影片的孵化以及拍摄制作中去,对于缓解终端的压力,促使内地电影银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其实绝对头部影片和黄金档期吸引力不会因为统一大市场而受到影响,更好的政策和计划只会让行业获得集中发展的机会,同时借由“统一大市场”的机会,也会让一些公司实现强强联合,有机会释放一些挤压影片和项目,筹备和孵化一些原本有意向、但难依靠单个公司去实现的项目,或许依靠这些项目会让中国观众重新对中国电影重视起来。
平衡发展,
增加次发达地区的竞争力
众所周知,中国在改开后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这得益市场经济的加持,但“统一大市场”容易被一部分人误解为重新回到计划经济的时代,当然事实远非如此,新政策的实行更多还是需要更平衡的发展,让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得到公平的竞争机会。
回到中国电影发展的层面,必须看到电影行业所存在的特殊性,它非常倚重经济发展所能形成的人口红利和经济效益,更充沛的可支配收入和足够多的消费群体和消费能力,对于提升该地区的票房水平肯定是有益的。
但也必须要看到,尽管我们可以在提供足够多的新影片给满足需求不断变化的消费者和观众,但对于吸引更多的一二线观众,并挽留他们已经愈发困难,这部分观众的消费谨慎性和观望性在近两年达到了一个峰值。
统一大市场的政策会让绝大多数地区获得相对公平的机会和机遇,过往那种仅依靠地方政府优厚政策来吸引投资和资金的先发优势会逐步减弱,那么后发地区的居民将得到更多好的工作机会,他们在收入、消费和娱乐方面的需求也会进一步提升。
以往我们在电影宣传和发行的过程中,也会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票仓地区,当然这不意味宣发公司之前会放弃在三四五线的投入,但相对于出手出手阔绰的一二线地区,三四五的确容易被忽视。
在统一大市场的影响下,宣发公司要学会根据各个地区的发展态势已经GDP的不断变化和增长,对发行策略也实现不断的调整,这也是能否得到统一大市场第一波红利的关键。
当然和最初发行公司大笔投入做区域发行不同,借助现在中国对于大数据的进一步深化发展,现在内地电影行业能够掌握到更多有效且使用的数据,如果说过往我们需要一两年的时间才将所有数据整合分析,但现在可能只需要3个月的数据信息,便可以对未来一两年内的发行策略做一个中长期的布局。
伴随着“统一大市场”的进一步深化,或许未来内地区域之间的差异会进一步减小,这可能意味着仅在发行层面来看,我们几乎可以使用更扁平化的发行策略,在所有地区都实行统一的发行标准和方式,或许也会适当的减轻发行公司、宣传公司的一些成本,要知道大部分健康的发行模式,其发行成本都不会形成“无以复加”的无上限规格,统一化的发行对于未来中国电影也是一个大趋势。
就今年目前疫情不断反弹的情况来看,中国电影仍需要一个休养生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上上下下实现一个统一的思维,那么中国电影重新回到2019年的水准,可能要比大家预期的更快一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